农村的年味就是浓。虽然处处是冰天雪地,但小孩子们已穿上鲜艳的衣服,手里捏着几串冰糖葫芦,一边擤着鼻涕,一边“咔嚓咔嚓”地啃着糖葫芦;有的在雪 地追逐着、呼喊着,有的在雪堆里燃放“二踢脚”。家家户户贴上了鲜红的春联,远远近近响着“噼里啪啦”的鞭炮声。寒冷的空气里,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酒香和淡 淡的甜香味。
大年三十下午,我们一家走进老姑家的平房,只见平房里拾掇得井井有条,热乎乎的炕头上摆着一个大盆,上面罩着盖子,那股甜香味便是从大盆里透 出来的。我过去掀开盖子,一股暖呼呼、带着腻味的甜香直冲鼻孔。我低头一看,盆里是一大团面,黄中透白,已发得快要溢出来了,软乎乎的面团像奶油蛋糕。我 好奇地问老姑:“这是什么?”老姑笑着说:“这是我为你们准备的年夜饭一一黏豆包,你爸爸十多年没吃了,你也尝尝鲜。”这时,老姑夫又摆好面板,把面团倒 在面板上使劲地揉着。那面团看上去又软又黏。爸爸一边帮着揉面,一边对我说:“黏豆包可不好做了,要用七成黏玉米磨成的面,再用一成糯米粉和两成面粉拌 匀,然后倒进七成开的热水烫着和,和好了还要放在大炕上发两天,才能包豆包。”这时,妈妈和老姑已把装在柳条筐里的豆沙馅搬过来了。我一看,原来那豆沙是 用红小豆放在锅里煮烂,再装在筐里沥去水,然后拌上糖便成了豆沙馅。糖不能多放,要不会腻口的。老姑和爸爸把面和好后,揪成小孩拳头大小的面团。老姑和妈 妈开始包豆沙包了。老姑拿起一块面团,在面板上又按又揉,面团变成了一个小圆球,然后她用两个大拇指使劲转着捏,面球变成一个小面碗。老姑用小匙取了两匙 豆沙填在“面碗”里,接着像包包子一样捏着“碗边”收口,一边收口一边用力捏着、揉着、挤着。妈妈一边包一边说:“要把里边的空气都挤出来,不然蒸的时候 会把豆包撑开的!”一个多小时后,豆包出笼了。老姑一揭笼屉,热腾腾、甜乎乎的豆包香溢满了屋子,我深吸一气,哈喇子(方言:口水)已流下来了。我迫不及 待地取一个豆包一咬,呀,烫得我直摆脑袋,那豆包皮吃起来黏牙齿,豆沙却又面又甜,真是生平未吃过的美味。这次的年夜饭,我大开“吃”戒,农家小鸡炖蘑 菇、猪肉炖粉条、冻豆腐炖酸菜……吃得我都收不住口了。
东北的大年最红火!看,冰天雪地里,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,到处都是红灯笼,小巷口、庭院里、楼道内,一到夜晚一片红,映红了雪野,映红了天 空。而在白天,映红脸蛋的是窗花,看,传统的有十二生肖、五子登科、封神演义、西游记,现代的有中国结、申奥成功,嘿,还有杨利伟上太空呢。红红的窗花, 映红了人们的脸膛,映红了人们的生活。初一这一天,唢呐一吹,大鼓一敲,红绸子一摆,秧歌扭起来了,高跷踩起来了,二人转唱起来了。大街小巷中,扭的是秧 歌,吹的是《走进新时代》;乡村场院里,踩的是高跷,家家户户走过场。一面锣,一把二胡,红手帕一转,二人转“咿咿呀呀”地开唱了,人群中的喝彩声不断。 “噼里啪啦”的鞭炮声,“砰——咣”的“二踢脚”声,响彻天空,震落树枝上的积雪…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