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只山羊,一只绵羊和一头肥猪, 有一天同装一车,一路去赶集。 把他们带去并非是作乐: 赶车的人也没有打算 带他们去看“彼得·潘”①: 他们是要被卖掉的货物,讲故事的人说。 然而肥猪仍然又嚎又叫, 好像身后有十名屠夫在追他。 真是吵闹不堪。那另外两位, 脾气很好,不觉得有什么害怕, 所以就奇怪他为什么这样胡闹。 “别嚷了,老爷,”赶车人说, “让我们大家好好聊一聊。 你为什么这样又嚎又叫?这些脾气好的教养更高—— 学学他们的规矩,或者至少闭住你的嘴。瞧这位有礼貌的牲畜, 山羊先生,安静地坐着一声不吭, 这才是聪明。”“他是傻瓜,” 肥猪反驳,“如果他真的懂事, 他早就像我一样喊痛了嗓子, 而你那优美的女歌星, 也会哀哭得当场昏了头。 他们自以为只有损失没有危险, 山羊损失奶,绵羊损失毛——谁知道, 也许他们是对的,可是我, 只能用来吃,必然难免一死。 老婆啊,永别啦!小崽啊,永别啦!” 肥猪的话合情合理, 但是有什么用? 如果灾祸难免。 害怕和哀叹又不能 把命运改变, 他是最聪敏的, 因为有预见。 ①爱尔兰剧作家巴里戏剧中的人物,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。
|